妙笔阁小说网 > 其他类型 > 皇明圣孙 > 第248章 玉不琢,不成器

第248章 玉不琢,不成器(1 / 1)

夜色渐浓,京城的皇宫内灯火通明,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奉天殿大门的位置,眼光仿佛要穿透重重夜色,直达千里之外的战场。 他看不到,但从元末起兵的这些年来,每逢重大战事,他都是这么沉思的。 被召来的魏国公徐达和曹国公李文忠肃立两旁,他们的脸上同样写满了凝重。 眼下新年已过,颖国公傅友德和宋国公冯胜,都曾经返回北方镇守,加上正在经营西域的凉国公蓝玉,这三人都是动不了的,郑国公常茂在济州岛曾经展开工作了,貌似做的还不错。 而信国公汤和、韩国公李善长等年迈的国公都曾经告老还乡了,所以京城里朱元璋能找来商量事的,就剩下了这两位。 东西两路军的进展同时受到了阻碍,在各自的第三道关卡,也就是鸡翎关和仙游关面前停下了进攻的节拍。 鸡翎关是世界雄关,而云南偏向可能不那么出名的仙游关,实在进攻难度同样跟凶猛关、栏花隘不是一个等级的。 眼下明军既然曾经动兵,那么就要求快不求慢了,究竟迟延的时间越长,安南禁军休整的时间也就越长,对方从南线抽死后准备的东西也就越充沛。 并且,顿兵于雄关之下迟迟不能攻克,对于军队的锐气来讲,是折损很大的,如果不能尽快让东西两路军攻克眼前最后的关隘,那么对于后续进攻富良江防线来讲是很晦气的。 朱元璋缓缓开口:“安南战局,已相当键时刻。此次征讨,非为一城一地,而是要彻底平定安南,铲除篡位权臣,恢复我朝宗藩体系之不乱,咱已决定,不惜一切代价,全力以赴。” 或许停战之前,老朱的顾虑还许多,但一旦停战,那就只奔着“战胜”这一个念头去了,不过要说有多担心,那倒也没有,现在大明别说只是打的不顺利,就算是打输了又能如何呢?究竟时移世易,以前老朱跟陈友谅决战的时候,那是打输了就啥都没了,但现在打输了,实在就是丢些面子,太多的实质性损失是没有的,安南国又不成能反推回大明境内。 “陛下英明。”徐达沉声道:“安南虽小,但地势险要,胡季又狡猾多端,此次征讨,不能迟延。臣以为,当运重炮、火药,以雷霆之势迅速突破其防线,不给其喘息之机。” 由于新式重炮只有北疆和京城有,再加上海上运力的限制,以及重炮所需配套的物资、人员过多,所以目前只有第一批重炮从京城起运,经过长江进入大海,然后沿着海岸线南下,不日即可抵达。 明军高层倒不是不清楚重炮可能起到的作用,但水师实在是统筹乏术,在此之前,究竟要准备北线数十万人的补给,并且还要给南线的龙捷军和占城军提供物资,水师规模就这么大,光是运性价比最高的粮食都运不过来,重炮这些火器只能稍稍推后这也是可以理解的,究竟南疆的明军,是有相当数量的回回炮的,在没开打之前,绝大大都将领都觉得这玩意用来攻坚曾经足够了,究竟襄阳和樊城这种世界坚城,当年蒙古人不是也用这玩意打下来了,所以对于重炮的需求,就没有那么的急迫。 并且,在南疆作战,粮食才是最急迫的需求,究竟如果从陆路运粮食,那么在南疆这种支离破碎遍布丘陵深涧的地形里,成本可是太高了。 但如果把江浙产量区的粮食从海路运输到广东的港口,再陆运到广西前线,成本只相当于纯陆运的十分之一不夸张,纯陆运的话,粮食全都被民夫给吃了,十斤粮食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运到广西前线,剩下一斤都算多的。 不过现在在粮食曾经基本满足的情况下,前线又遇到攻坚坚苦,重炮的慌张程度,自然就急剧上升了。 当然了,重炮也只是减少堆人命伤亡的一个可能选项,至于现实上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,能不能施展比回回炮还强的效果,这个没经过实战检验,也确实没人晓得。 李文忠紧随厥后,补充道:“魏国公所言极是,不过臣建议,在加强北线攻势的同时,不妨另遣一支奇兵,自海上由清化港登陆,出其不意,直捣其心脏,要挟升龙府。如此,南北夹击,安南必败。” 实在此前大明高层设念的,就是南北两线同时进攻,但问题是陈渴真等不了,倒也不是他本人按捺不住性子,而是军队数量膨胀的太快,除了各地的安南守军以外,保王派的地主武装以及吃不饱饭的农民,全都来投奔他,陈渴真为了壮大实力反抗表里部的各种要挟,选择了来者不拒。 而短时间内,陈渴真的势力确实跟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了,但问题是光有数量没有质量,严重缺乏整训,而这些人虽然看起来声势浩大,可问题是都是一张张吃饭的嘴,陈渴真又缺乏粮食,他控制的地盘除了清化府其他都不是产粮区,因此只能求助于大明,用真金白银来换海运来的粮食,而这种情况是不成持续的,因为“清君侧”的大旗实在是太有召唤力了,陈渴真的军队还在膨胀,北面的几府也有许多人跑来投奔他。 到了胶水河一战前夜,陈渴真的粮食曾经只够吃半个月的了,所以陈渴真被迫加快了进攻节拍,在胶水河与安南禁军进行决战,可惜就是这些粮食,最后也都被潘麻休给烧了黑色幽默的是,现在的陈渴真终于不必要为粮食而发愁了,因为他没人了。 而占城军此时也曾经南撤,光凭陈渴真的力量,显然是不足以对升龙府造成什么要挟的,但李文忠之所以如此提议,却是客不雅事势时事发生了两点变化,其一是安南禁军曾经北返,在南线部署的军队显著减少了,与之前大军云集不同,面临的防御是异常薄弱的;其两是明军舰队完全掌握了制海权,安南水师原来就是小舢板舰队,清化港里仅有的两艘大舰也跑走躲起来了,所以明军无论是运输粮食等物资,还是运送兵马,安南军从情报方面都无从得知,所以在南线重新构造攻势,理论上是俱备战略突然性的究竟这时候绝大大都人都市认为,明军会从北线重点进攻,南线基本上曾经废弃了,但现实上明军的兵力异常充沛,北线没有继续堆人数只是不念让北线承担太大的后勤补给压力,究竟战场宽度有限,继续堆人数除了添乱和添吃饭的嘴,实在没什么用。 所以仔细一念,实在李文忠的建议是可行的。 “两位所言,正合咱的意思。”朱元璋微微颔首,看着李文忠眼中闪过一丝赞扬之色,“北线战事,咱已令沐英、韩不雅、顾成等人全力进攻,务必速战速决,至于海上向南线增兵一事,便交由你去准备。” “是。”李文忠点点头应诺了下来,这不是什么难办的活计,并且现在徐达身体稍有恢复,也是在掌管五军都督府关于征安南的各项工作,他相对年青力壮一些,多承担一部门工作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。 不过,朱元璋却并没有放他们走,而是把他俩留了下来。 “咱还有一件事。” 朱元璋罕睹地踌躇刹那,随后开口道:“炮手多在北疆边军,以蓝玉所领的部队最多,京城的炮手相对少一些,此次征安南,必要大量的炮手随军操作,幼军里也有一些,虽然经验不多,但终究是受过完整训练的,咱在念要不要让幼军跟着去操炮.说实在的,咱也怕出什么事情,可又总觉得,这雏鹰关笼子里,也不是回事。” 幼军里有不少皇孙和勋贵家的孩子,还都是少年,按理来讲,是不应该让他们上战场的,究竟他们插足幼军,实在更多的目的是接受军事化训练,加强他们的纪律性,有一个军旅生涯的历练,同时也能有一个比力好的应酬环境,这样总比飞鹰走马逛青楼要好得多,是不指望他们真能去交兵的,要是真死了残了,这些长辈也心疼不是?究竟以前他们脑袋别裤腰带上交兵,那是因为家里贫的吃不起饭,被元朝的官吏逼迫,属于是被逼无奈,要是有的选,谁也不念去拼命的,除非是极特殊的造反主义者。 但是,话说回来,幼军里的少年们,肯定也是有念交兵的,有不念交兵的,譬如诸王的世子,那肯定是不肯意上战场的,究竟家里都有王位等着继承呢,并且在军队里的显露就算再好,也轮不到他们当天子,反而有可能遭到猜忌,可其他诸王、勋贵的次子,那肯定是乐意去战场上显露,给自己的未来增加一些可能性的,究竟他们从宗法制的角度来讲,是无法继承爵位的。 而如果仅仅是作为重炮的炮手前往前线的话,说实在的,危险性实在是不大,究竟重炮射程远,安南守军没有任何的反制手腕可言,并且这东西自从有了钢材以后,没有炸膛的先例,再加上周围大军密布,安南军也没有劫营近战之类的机遇,所以性命安全是没有的。 徐达沉思片刻,缓缓开口,嗓音稍有沙哑:“陛下,幼军中的少年们虽然受过训练,但战场究竟不同于演练场,炮手一职虽看似安全,但刀剑无眼,一旦发生意外,后果不堪设念,臣以为,还是应该慎重考虑。” 朱元璋点了点头,徐达的话不无事理,战场上的每一个决定,都可能关系到无数人的生死,更何况是这些身份特殊的少年们。 然而,他心中却有着另一番考量。 李文忠接着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魏国公所言虽有理,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幼军不少人都怀揣着报国之志,渴望在战场上证明自己,此次征安南,正是一个难得的历练机遇,只要做好万全的准备,确保他们的安全,让他们随军操炮,也未尝不成。” 朱元璋微微颔首,眼光在两位国公的脸上扫过,这两位都是他信任的股肱之臣,他们的意睹都代表了各自深思生虑的结果。 然而,对于幼军参战的问题,他心中却有了自己的决定。 “两位国公所言,各有事理。”朱元璋缓缓开口,“幼军中的少年们确实必要历练,但他们的安全同样慌张,幼军跟其他部队不同,咱也不逼他们,全凭自愿,先自愿报名,然后从中挑选一批显露出色、愿意参战的炮手,随军前往安南,同时做好万全的准备,确保他们的安全。” 嗯,这天底下也就是明军有这个资格,能够让一群少年在战场上确保相对安全了,究竟明军的人数足够多也足够精锐,几乎没有打输的可能性,唯一的顾虑,也就是要打多久,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而已。

大明当初没有对高丽下手,考虑的也是这些问题,大明周边的这些国家,就不存在打不打得赢的问题。 徐达和李文忠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赞成,自愿然后再优选这个方针是没问题的,既统筹到了个人意愿,也能尽可能选出一些优良的炮手不至于影响战局,并且朱元璋的决定既考虑了少年们的成长必要,也统筹了他们的安全。 “陛下英明。”两人齐声说道。 两人退下后,朱元璋也完毕了今天的办公,回到了乾清宫,服侍他的太监轻声说道:“陛下,皇后娘娘曾经在等您了。” 乾清宫跟坤宁宫是同在中轴线上挨着的,朱元璋这时候也没有困意,究竟年初天黑的早,还没有从冬天的节拍里走出来,这时候看起来外面乌漆嘛黑了,但现实上按照24小时来算,也就晚上八点摆布。 朱元璋踏入坤宁宫,温暖的灯火映照出马皇后柔和的脸庞。 她端坐在桌旁,手中拿着一本经书,眼光却不由自立地望向门口,仿佛在等待着什么。 睹朱元璋进来,她轻轻放下经书,站起身,迎了上去。 “陛下,今日辛苦了。”马皇后柔声说道,她的声音中透着一丝关切。 朱元璋握住她的手,轻轻拍了拍,眼中闪过一丝暖意:“这么晚了还等。” 两人并肩坐下,宫女们识趣地退下,偌大的坤宁宫只剩下他们两人,朱元璋晓得,马皇后定是有话要说。 果然,马皇后犹豫了片刻,终于开口:“陛下,我听说您在考虑让幼军中的孩子们参战,这是真的吗?” 马皇后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,这件事情之前就有风声了,今天也只是决断而已。 朱元璋点点头,没有隐瞒:“眼下安南战局慌张,必要尽快突破防线,幼军中的少年们虽然年纪小,但他们也算训练有素,作为炮手参战,既能历练他们,也相对安全。” 马皇后眉头紧锁,她不是寻常妇道人家,作为完整地经历了地狱普通的元末乱世的女人,她深知战场的残酷,即便是在看似安全的位置上,也难以避免意外。 《木兰辞》里“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”,可不是将军都死了兵士活着回来,在战场大将军阵亡的几率,可比兵士低的多得多,即便如此,还是那句话“瓦罐难免井上破,将军难免阵上亡”,将军都免不了一死,何况是普通士兵呢? 马皇后轻叹一声,道:“陛下,我晓得您是为了孩子们好,念让他们历练一番。但战场究竟不同于其他处所,一旦有个万一,臣妾怕您会后悔。” 朱元璋沉默片刻,他大白马皇后的担忧,作为奶奶,她自然盼望皇孙们能够平安成长,不受战火侵扰。 但作为天子,他必须考虑国家的利益,考虑战争的胜利,同时,他也要考虑大明的继承人。 “玉不琢,不成器!咱那时候,莫说是十几岁,就是几岁就拿根烧火棍上战场的,可还少了?这些孩子放在三十年前,那都是成丁了。” “咱大白你的担忧。”朱元璋长叹一声,轻轻握住她的手,“但此次征安南,对大明而言意义重大,幼军中的孩子们,将来都是要当顶梁柱的,他们必要经历风雨能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。并且,咱曾经决定,让孩子们自愿报名,从中挑选优良的炮手参战,同时确保他们的安全。” 马皇后听着朱元璋的话,心中虽然仍有担忧,但也大白朱元璋既然下了决断,那肯定是九头牛都推不回来的,她轻轻靠在朱元璋的肩膀上。 朱元璋揽住她的肩膀:“宁神,咱会让梅殷、平安好好照看他们的。” 很快,关于幼军自愿报名参战的消息,就传开了。 东宫里,吕氏急匆匆地来到朱允的房间里。 “娘。” 朱允经过这半年的幼军训练,也不是之前那副白竹竿的模样了,而是成了略微强壮些的黑竹竿,腹部和胳膊上,也有了两两肌肉,只不过因为天生就这体型,平居还挑食,所以让他溘然长一身腱子肉出来肯定是不成能的。 看着吕氏有些难掩的焦急神情,朱允曾经晓得是什么事情了,他的嘴唇挪动了几下。 “娘,您不用多说了,我曾经决定了。”朱允深吸一口气,坚定地看着吕氏,他的眼中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芒,那是属于少年人的勇气。 正如顾况那首《行路难》中所言,“少年恃险若平地,独倚长剑凌清秋”,经历了军旅生涯的历练以后,全部的少年人内心的胆气都市被激发出来,军旅生活是足以改变一个人的,懦弱的人会变得勇敢,放肆的人会变得谨慎。 吕氏闻言,脸色顿时一沉,她紧皱着眉头,声音中带着几分严厉:“允,你可知战场是何等凶险之地?你身为皇孙,身份尊贵,怎可随便涉险?小人不立于危墙之下,教员教你的事理都记光了吗?” 朱允低下头,沉默片刻后,抬起头:“娘,我晓得您的担忧,但我是大明的皇孙,这么多将士都在为国家的平和平静而努力,我怎能置身事外?我念在战场上历练自己,为国家出一份力。” 吕氏看着儿子坚决的态度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名之火.她从未睹过允如此忤逆自己,她的宝贝儿子,从来都是乖巧听话的,何时变得如此固执? “允,你可知战场上的危险?一旦有个万一,你让娘怎么活啊?”吕氏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哆嗦,她的眼眶渐渐泛红。 朱允看着母亲流泪,心中一紧,他深知自己让母亲伤心了,但他也晓得,这是他成长的机遇,是他为大明尽忠的机遇。 他咬了咬牙,走上前去,跪在吕氏面前。 “娘,孩儿不孝,让您伤心了,但请相信孩儿会小心的。此次参战,只是作为炮手,危险不大,并且皇爷爷曾经支配好了万全之策,确保我们的安全。” 吕氏什么都不说,只是默默地流着眼泪。 朱允的决心开端坚定了。 “娘就你这么一个孩子,现在也不听娘的话,娘能害吗?” 吕氏哭红了双眼:“你去吧,儿大不中留,娘就当没你这个孩子了。” 朱允直愣愣地跪在地上,心中五味杂陈,溘然,他开端用力地扇自己的巴掌,手掌打在脸颊上,打出红红的指印来。 吕氏抢了过来,按住他的手:“儿啊!你这是要做甚?” 朱允不言不语,挣扎开来还念抽自己巴掌。 最终,看着吕氏憔悴的模样,朱允长叹了一声,垂下了手,曾经有几滴泪落了下来。 “娘,孩儿错了,孩儿不去了。” 朱允的话音刚落,吕氏的脸上便闪过一丝复杂的表情,她扶起儿子,轻轻拭去他脸上的泪痕,眼中满是慈爱。 “允,娘晓得你有报国之志,娘也为你感到骄傲。”吕氏的声音柔和了许多,“但娘更盼望你能平安长大,不受战火之苦。国家的事,自有人去费心,你还小,不应承担这些,并且你也不应做个武夫,大明难道缺少武夫吗?靠武夫是治不了国的。” “孩儿不应让娘伤心。” 吕氏听着儿子的话,眼中闪过一丝欣慰,以为儿子长大了,晓得体谅和关心她了,她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。 然而,当吕氏离开后,朱允这一晚却始终没有睡着。 梦里金戈铁马,醉来一觉黄粱。 而幼军里的少年,大大都都是面临着和朱允一样的情况,许多人念去,家里长辈是不让去的,都觉得危险,并且有些人确实年纪太小,不适合上战场。 皇室和勋贵出身的,大大都是适龄的非嫡长子,诸如皇孙里的朱高煦、朱有,勋贵里的徐膺绪、徐增寿等人自愿报名参战,而后者都是作为府军前卫的军官参战的。 当然了,嫡长子也有,譬如李文忠就带头做了表率,让李景隆参战不得逃避,李景隆心里憋着一口气,压根也不念装病之类的,自己嚷嚷着就要去。 而皇室诸王里,嫡长子一个没有,唯有吴王朱雄英自愿参战,不过大家也都清楚,这位吴王的情况比力特殊,属于是必需要有一份军中履历的,究竟生母的家属在明军里面的份量实在是太重,门生故吏无数不说,如今又有凉国公蓝玉和郑国公常茂两位亲族国公为其担着门面,蓝玉更是公认的下一代领军人物。 为此,朱元璋也是特意挑选了领军的将领――定远侯王弼。 此前便介绍过这位老侯爷的资历,作为洪武开国名将之一,王弼外号“双刀王”,给朱元璋担负过许多年的宿卫,这就是朱元璋的典韦,区别不过是典韦用双戟,王弼用双刀罢了。 并且王弼离开宿卫以后,常年追随常遇春作战,乃是常遇春麾下头号悍将,深得常遇春赏识,两人是拜把子兄弟,后来常遇春死的早,王弼又跟蓝玉伙伴,跟蓝玉经历了西番、云南、捕鱼儿海数次大战,订交莫逆。 所以,王弼既受到朱元璋信任,又跟朱雄英的亲族关系匪浅,并且本身能力和资历都是侯爵里面最顶尖的那一批,此次带领京城的炮手以及部门精锐部队参加征安南,可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人选了。 除此之外,王弼的副将,还是宿将靖宁侯叶升,而叶升既是蓝玉的部下,跟蓝玉又是儿女亲家。 王弼和叶升,都是把朱雄英当自家亲侄看待的,朱雄英能够在这一仗混一些战功,不但对于朱雄英本人来讲,能够把生母留给他的人脉,转化成真正的实力,并且也能够加深王弼和叶升与朱雄英之间的联系,让他们的家属,在未来大明的朝堂中,能够继续显贵下去,究竟朱雄英才是大明的未来。 而有这么多军中宿将和精锐明军的保护,可以说是安全方面,是万无一失了。

《皇明圣孙》情节跌宕起伏、扣人心弦,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其他类型类型的网文小说,妙笔阁小说网(www.miaobigexs.com)转载收集皇明圣孙最新章节,欢迎各位书友收藏加关注,追书不迷路!

最新小说: 红楼好日子 子孙后辈助我长生 洪荒:鲲鹏! 火影:带领宇智波建立海军本部 足球:从05世青赛开始 亮剑:从加载猎人面板开始 年代:从1978开始的文豪崛起 修仙:我以水法证长生 人在美综,神医凶猛 保守派的我,怒斥嬴政太保守